從大數據探索天氣對社會的影響
從大數據探索天氣對社會的影響
盧彥鋒
2018年9月
香港天文台一直在利用大數據來聯繫天氣及其影響,有助天氣預報員評估惡劣天氣對社會的影響。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來襲時便是一個好例子。政府發布的事故報告中有關影響的資訊,比如塌樹或水浸等報告,會被自動解碼並在天氣圖上和天氣資料疊加起來,這提供一個更全面的影像,方便預報員分析天氣的影響。
熱帶氣旋山竹於2018年9月7日在西北太平洋上形成,四日後增強為超強颱風,其後在9月15日橫過呂宋北部並進入南海。山竹在9月16日迅速靠近廣東沿岸地區。山竹非常接近香港,其中心離香港天文台僅約100公里。當山竹在廣東台山附近登陸時,本地的風向由東北逐漸轉為東南。
香港的山勢成了一道有效的屏障。在9月16日上午,當香港吹北至東北風時,位於山勢背風一側的市區(圖一紅圈位置)風勢較弱。然而,當時部分高地和離岸地區正受到烈風或以上的大風影響,個別地點出現塌樹情況。當下午本地逐漸轉吹東風,風勢進一步增強,大部分原本受地形屏蔽的地方開始暴露在風勢猛烈的環境下。在短短的四小時內,累積的塌樹報告急速增多(圖二)。圖三顯示了每小時塌樹報告的時間序列。

圖一: 2018 年 9 月 16 日早上 8 時的風向風速(風羽)和由午夜起至早上 8 時的塌樹報告(
)。紅、紫或橙色的風羽表示烈風或以上的風力。紅圈表示位於背風一側的市區


圖二: 圖例與圖一相同,但觀察時間則在同日中午12時

圖三: 2018年9月16日及17日每小時塌樹報告的時間序列
比較圖一和圖二,以及東風增強導致塌樹數目大幅上升,均清楚顯示香港的地形對北至東北風來說是一個有效的屏障。值得留意的是更多塌樹(9月17日8時左右)報告出現在風勢減弱之後,這意味著縱然颱風離開香港,公眾仍然要留意大風帶來的影響。